“衣食足”之后,该重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了

天天百科网 儿童教育 640

  今年两会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、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提交了《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》。秦和表示,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频发,且低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。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,及时发现、有效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。她建议配齐学校心理教育需要的专、兼职教师,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学校,更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和干预。

 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进一步成效,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“衣食足”已不成问题。但与此同时,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陪伴,长年累月跟着隔代亲属,很容易产生诸如孤僻、抑郁等心理问题。

  这些年来,尽管政府和社会各界多有帮扶、疏解的举措,如有的地方妇联组织发起“爱心妈妈”的活动,为农村留守儿童抚慰寂寞;又如一些地方城乡儿童手拉手、结对子,等等。这些活动当然会起到积极的作用,但因为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与父母团聚的问题,并非治本之策。

  特别是,城市化的提速,让很多农村孩子看到了城市的繁荣与诱惑,却因为家境等方面的制约,很难获得与城里孩子同样的发展机会。由此产生的心理落差,若得不到有效缓解,往往会形成负面影响。我们也常常从新闻中看到,一些留守儿童长大以后进城谋生,他们有消费、享受的意愿,但却缺乏经济支撑,这导致其中一些人走向犯罪道路。

  因此,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,及时启动心理干预,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。这部分内容,与当下农村教育的课程设置关系不大,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。但今后若依然不去触及,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。事实上,当下不时发生的学生抑郁、自杀事件,乃至一些具有攻击性的低龄人员违法犯罪事件中,均可看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子。

  这就要求,其一,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配齐配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,加强生命教育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,绝不能只重视知识的灌输,要把心理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,时刻伴随在孩子们身边。如果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存在现实困难,也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,通过网络把心理教育引进校园。

  其二,学校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,不要把什么都推给家长。学校教育要改变以往的“锦标主义”,一切唯分数论,要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与发展可能性。一定要明白,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宇宙,都有着无限的延展性与可能性,多一些缝隙,多一些可能,就会多一些未来。要把家校紧密联系起来,家长是教育的重要对象和辅助者,只有家校协同做好了,孩子才会快乐成长。

  而从根本上讲,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,关键还在于要逐步解决核心家庭一起居住的问题。当下,很多进城务工人员确实没有办法携家带口,但从长远看,这个问题仍需要直面。农民工不能只是城市的过客,而应该有安居的可能。惟有一家人在一起,才有可能解决陪伴问题。当然,“一家人在一起”并不意味着就不会出现心理问题,但“在一起”,是解决问题的起点。

  每一个孩子都是国家的孩子,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格外重要。当城乡边界越来越模糊之际,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,不仅与农村有关,更与城市有关。

标签: 儿童教育